转自:中邮证券研究所
核心观点
高华科技成立于2000年,以高可靠性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制、生产、销售为主业。随着公司发展,业务领域持续拓展。军品方面,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为装甲车辆、航空机载配套军用传感器,2007年起为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传感器,2013年起为多型号长征系列火箭及新一代战机配套传感器,2020年起为运输机提供机轮胎压监测系统;工业领域,公司产品配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并为冶金领域提供设备健康监测及远程运维服务。
公司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对标国际头部厂商公司成长空间广阔。公司自研敏感芯片于2022年底陆续量产,业务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完善传感器生产环节覆盖能力;向产业链下游,公司依托传感器优势,采用自研软件拓展传感器网络系统业务,已进入定位拓展阶段。传感器种类众多,市场专业化竞争,国内厂商起步较晚。对标国际头部厂商泰科电子,国内传感器厂商成长空间广阔。2022年,泰科电子传感器业务收入11.10亿美元,下游涵盖汽车、工业设备、商业运输、医疗、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
军品市场受益于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提升。军用传感器是实现武器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关键,随着我国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及下游需求将不断增长。航空方面,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军机数量较少、老旧机型占比偏多,我国军机数量补齐和升级换代驱动航空需求增长;航天方面,近几年,我国及国际航天发射任务频繁,2022年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达到64发,同比增长16%,2023年预计实现近70次发射;兵器方面,从2023年阿布扎比防务展可以看出,地面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快速迈进,传感器是实现战场态势感知的基础,装备智能化发展推动传感器需求增长。
工业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国内传感器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预计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目前,美国、德国、日本传感器发展规模和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市场份额合计占到近七成。与全世界生产的超过2万种产品品种相比,中国国内仅能生产其中的约1/3。在工业领域,高可靠性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工业自动化等细分领域,我国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冶金工业等领域具有规模优势,当前传感器国产化率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21、1.57和1.95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估值为46、35、28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一
军民双轮驱动,业绩快速增长
1.1 以高可靠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为主业,市场涵盖军用和高端民用领域
高华科技成立于2000年,以高可靠性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制、生产、销售为主业。公司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包括各类压力、加速度、温湿度、位移等传感器,以及通过软件算法将上述传感器集成为传感器网络系统。公司核心产品具有可靠性高、一致性好、集成度高的特点,较早得到航天客户的关注,成功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项目配套,并逐渐应用于各高可靠领域。
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业务涵盖军用领域和工业领域。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为装甲车辆、航空机载配套军用传感器。2007年起,公司开始承接为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传感器的业务;2008年起,公司批量进入轨道交通及工程机械领域,为高铁动车及工程机械国产化配套传感器;2013年起,公司为多型号长征系列火箭及新一代战机配套传感器;2018年,公司的传感器网络系统首次被应用在航天领域,目前已实现多型号飞行器配套并全程参与多项航天任务;2019年起,公司批量配套煤矿机械,同年开始为冶金领域提供设备健康监测及远程运维服务;2020年起,公司为运输机提供机轮胎压监测系统。
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持股43.67%,核心人员产业经验丰富。公司实控人为李维平先生、单磊先生和佘德群先生。李维平先生于1987年至2000年任兵器工业214所高级工程师;单磊先生1987年至1988年任徐州矿务局运销处技术员,1988年至1991年任南京煤炭局机械厂工程师,1991年至2000年任南京市燃料总公司南京物资实业集团燃料总公司总经理助理;佘德群先生1988年至2000年任兵器工业214所高级工程师。2000年,李维平、单磊、佘德群等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前身高华有限。
公司拥有全资子公司高华传感,参股无锡物联网和国盛防务。公司全资子公司高华传感成立于2013年,无实际生产经营,主要向母公司出租房屋。公司参股无锡物联网和国盛防务,持股比例分别为1.38%和10.42%。无锡物联网是在无锡市政府主导下,联合先进芯片、传感器、存储器、网络通信、计算、系统集成、服务等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多家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于2018年成立。2021年,无锡物联网筹建MEMS八寸线厂,将与公司实现较好协同效应。2021年,无锡物联网营收8478万元;2022H1末,无锡物联网总资产7.95亿元,净资产7.47亿元。
1.2 收入以高可靠性传感器为主,军品收入占比超7成
公司收入以高可靠性传感器为主,压力传感器为主要产品。公司收入具有高可靠性传感器销售收入为主、传感器网络系统销售收入为辅的结构特征。2021年,公司高可靠性传感器销售收入2.02亿元,占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90%,传感器网络系统销售收入0.22亿元,占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0%。公司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毛利率近几年稳步提升,2021年毛利率达63.16%。2021年,传感器网络系统由于民品业务收入占比上升,毛利率降至38.82%。
公司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主要包括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2021年压力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收入分别为1.24亿元和0.59亿元,分别占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5%和27%。
以2021年收入结构为例,军品收入占比超7成,航空领域收入占比超30%。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其客户A集团、B集团、C集团、D集团、E集团等为航空、航天、兵器领域的军工央企或军方单位。2021年,公司对A集团、B集团、C集团和D集团销售收入合计1.58亿元,占公司当年营收的70%。A集团为航空领域头部企业,2021年,公司对A集团销售收入0.81亿元,占公司当年营收的36%。
公司生产以材料为主要成本,其中电子元器件约占材料成本的一半。近几年,公司毛利率在60%左右,成本构成以材料成本为主,2021年,公司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成本率(成本/营收)分别为23.01%、7.31%和8.45%。材料成本包括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感测元件、委外试验费以及辅料等,其中,电子元器件占比较大。2021年,公司采购材料合计1.06亿元,其中,采购电子元器件5368万元,占比51%。
自研敏感芯片,业务向上游延伸。公司采购的感测元件分为芯片和感测单元。2022年之前,公司生产高可靠性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系统所用的芯片均来自于外部采购,2022年末以来,公司自主研发MEMS芯片已陆续进入量产。采用自研芯片有利于公司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供应链安全以及提升产品交付能力。
1.3 收入保持较快增速,盈利能力提升带动利润高增长
营收、利润较快增长,三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8%和58%。2021年,公司对客户集团A的销售收入8082万元,较2020年的销售收入2714万元增长5369万元。受益于2021年对核心客户销售收入的大幅提升,公司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45%达2.26亿元;2022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2%达2.76亿元;2023Q1,公司收入0.64亿元,同比增长26%,保持较快增速。受益于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利润增速较营收增速更快,2019-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58%,2023Q1,公司归母净利润0.14亿元,同比增长30%。
近几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基本稳定在60%左右,公司销售净利率有所提升。2022年和2023Q1,公司销售毛利率分别为60.19%和59.67%,近几年,公司毛利率稳定维持在60%左右。净利率方面,2019-2021年,受益于费用率降低,公司净利率持续提升;2022年,公司净利率29.44%,同比小幅下滑1.48pcts。
2019-2022年,四费费率降低13.01pcts,盈利能力提升显著。2022年,公司四费费率25.78%,较2019年降低13.01pcts,其中,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分别降低3.87pcts、3.73pcts、3.50pcts和1.91pcts。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0.36亿元,较2019年复合增长19%,受益于营收较快增长,研发费用率较2019年降低3.50pcts至13.07%。
1.4 募投项目大幅扩充产能,公司资金充裕
IPO项目大幅扩充产能,新增产能相当于2021年产能的249%。公司IPO募集资金拟用于高华生产检测中心建设项目、高华研发能力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高华生产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控股子公司高华传感,总投资2.66亿元,建设周期2.5年,将面向军用领域和工业领域实现高可靠性传感器等主导产品的规模化扩产。预计项目实施后,公司将新增高可靠性传感器产能53万支,相当于公司2021年产能21.30万支的249%。高华研发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为高华科技,总投资1.69亿元,建设周期3年,项目建设期内,公司计划针对MEMS传感芯片技术、传感器新产品、传感网络系统平台技术和智能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开展研发攻关。
IPO超募5.32亿元,公司资金充裕。公司IPO募集资金净额11.66亿元,超募资金总额5.32亿元,其中1.59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充裕资金保障公司持续较快发展,此外,公司财务费用率有望降低。
二
业务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对标头部厂商公司成长空间广阔
2.1 自研敏感芯片,完善传感器生产环节覆盖能力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传感器一般包含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敏感元件是指能敏锐地感受某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电信息的电子元件,转换元件是能将敏感元件输出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部分的电子元件。
传感器的上游为各种原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以及有机材料等;中游为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下游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通信电子等。
在传感器领域,终端应用场景需求决定工艺技术和感测原理的选择。根据传感器感测元件不同,可以分为MEMS传感器和非MEMS传感器。公司MEMS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非MEMS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
(1)MEMS传感器
MEMS传感器,即感测元件采用MEMS敏感芯片的传感器,相较于传统工艺制作的传感器,MEMS传感器在质量、体积、线性度、灵敏度、功耗、集成性方面均占据优势。常见的MEMS传感器种类有陀螺仪、加速度计、气体传感器、流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在航空航天、工业生产、物联网、汽车工业、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医疗保健等领域广泛应用。
MEMS传感器产业链一般可分为四个环节:设计研发、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系统应用。其中,设计研发环节包括敏感芯片的设计和传感器的设计,封装测试环节包括芯片的封装和传感器的封装。
公司MEMS传感器主要产品为MEMS压力传感器、MEMS加速度传感器、MEMS湿度传感器等,覆盖生产环节包括芯片封装(仅MEMS压力敏感芯片)、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以及检验测试。此外,公司已具备MEMS敏感芯片的自主设计能力,并于2022年底开始逐步实现量产。对于MEMS压力传感器,公司未来将覆盖芯片设计、芯片封装、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以及检验测试的各个环节。
(2)非MEMS传感器
非MEMS传感器,即感测元件未采用MEMS工艺技术的传感器,公司非MEMS传感器主要产品为温度传感器等。由于非MEMS传感器未应用MEMS技术,产业链环节中不包含芯片设计及晶圆制造环节,仅包括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以及检验测试三个环节。公司覆盖了非MEMS传感器生产的全流程环节,包括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以及检验测试。
2.2 传感器网络系统业务处于定位拓展阶段
在传感器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公司依托传感器领域优势,为军用领域和工业领域客户定制传感器网络系统。传感器网络系统将公司传感器与信号采集及处理技术相结合,形成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的综合系统,为客户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监测、远程运营维护等功能。
传感器网络系统为软硬件结合的产品,采用公司传感器与自主研发的软件。由多种传感器、采集器、网关、中继器、控制器等硬件组成,同时嵌入了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目前,公司开发的实时和非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可用于航空航天、轨交、武器装备等领域;公司开发的旋转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系统可用于冶金、石化、能源等领域。
传感器网络系统业务处于定位拓展阶段。公司传感器网络系统拓展计划分为三个阶段:1)市场探索阶段,以广泛接触市场及潜在客户为主要任务,充分调研细分领域市场需求,与潜在客户建立初步的技术和商业合作。2)定位拓展阶段,在巩固现有产品定位的同时,继续开拓新的产品定位,由器件级产品配套转向组件及传感测控网络系统的配套;3)规模推广阶段,通过软硬件及系统的不断发展,建立传感器件、数据采集、智能网关、无线数据传输、智能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平台等较为全面的产品体系,针对不同应用领域规模化、批量化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目前,公司传感器网络系统业务处于定位拓展阶段。
2.3 国内厂商起步较晚,公司成长空间广阔
2.3.1 传感器种类众多市场专业化竞争,国内厂商起步较晚
由于传感器产品种类众多,应用领域要求差异大,行业内企业在主要产品方向、应用领域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相较于国内厂商,国外厂商起步较早,在技术水平、规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国外高可靠性传感器企业主要包括霍尼韦尔、泰科电子、丹佛斯等,国内高可靠性传感器主要包括敏芯股份、四方光电等企业,同时也包括哈尔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
2.3.2 对标泰科电子,国内传感器厂商成长空间广阔
对标国际头部企业泰科电子,国内传感器厂商成长空间广阔。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 Ltd.)总部位于瑞士,是传感器领域国际头部厂商之一,其产品销售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泰科电子的前身在连接业务方面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41年,2007年,泰科电子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TEL.N)。泰科电子业务涵盖运输、工业和通信三个领域,2022财年,泰科电子收入162.81亿美元,归母净利润24.28亿美元。
泰科电子传感器产品可实现对于压力、温度、位置、振动、光学、力和湿度等的测量,下游涵盖汽车、工业设备、商业运输、医疗、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
收购加速泰科电子成长,传感器业务年收入超10亿美元。2013年和2014年,泰科电子传感器业务收入2亿美元左右,2014年10月收购美国传感器技术公司Measurement Specialties加速成长,2015年泰科电子传感器业务收入7.5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49亿美元。Measurement Specialties传感器产品包括压力、振动、力、温度、湿度、超声波、位置和流体传感器等。2022财年,泰科电子传感器业务收入达11.10亿美元。
三
军品市场受益于装备信息化提升,工业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3.1 传感器市场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突破3800亿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赛迪顾问预计,2023年将增长至20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以上。在国内市场,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杨旭东在“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上介绍,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突破,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智能传感器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预计到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
分产品看,在全球传感器市场中,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解码器等为产品占比7%及以上,此外,距离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流量传感器、视觉/图像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也是市场主要产品类型。
3.2 军品市场:传感器是实现武器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关键
军用领域占传感器整体市场份额较小,产品具有高度定制化和高可靠性特征。军用传感器随着我国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及下游需求将不断增长,但相对整个传感器市场,航空航天应用领域所占份额较小,估算占比不超过3%。以航空领域为例,从航空传感器所处的整体行业市场和飞机产业链环节两个方面,航空产业网估算全球航空机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
(1)数量补齐和升级换代驱动航空需求增长
常见的机型传感器数量有数千个,在飞行中产生大量数据,随着飞机的进一步电动化、智能化,机载传感器的数量将进一步提升。传感器可以将压力、温度、湿度等环境量转化为电信号,在飞机上应用范围很广,包括飞控和驱动系统、航空发动机和APU、起落架和刹车系统、驾驶舱控制系统、客舱/厨房/货舱系统等。例如,温度传感器测量飞机发动机的温度,温湿度传感器测量飞机室内的温湿度,油位传感器测量飞机油箱的油位,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测量飞机飞行的加速度和速度,烟雾传感器来进行烟雾报警,超声波传感器来监控飞机的位置等。
按照功能不同,飞机传感器可以分为:(1)飞行状态、飞行姿态信息及控制系统工作参数传感器;(2)飞机导航与定位传感器;(3)动力设备与燃油参数传感器;(4)液压系统、电气系统、起落架系统、安全防护系统与控制系统工作参数传感器。
我国军机数量补齐和军机升级换代驱动航空传感器需求增长。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军机数量较少、老旧机型占比偏多。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23》,目前,我国大陆战斗机1570架,不区分战机代际划分,从总量上看我国大陆战斗机数量仅为美国战斗机数量的57%。从战斗机构成上看,美国现役战斗机已经实现了全部三代以上,且现役四代机493架,占歼击机总量(2230架)的22%,并加速列装F-35四代战机,B21轰炸机订单约100架。我国三代/三代半战机规模和世界空军强国还存在明显差距,四代机歼-20仅少量列装,且二代机占比尚有47%。
四代机歼-20或处产能攀升阶段,经验积累缩短装备研制周期、新型军机定型量产可期。歼-20战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隐身战机,于2011年1月进行首飞。参考美国F-35战机于2006年首飞,5年后于2011年首架F-35战机交付空军,近几年产量持续提升的历程,预计我国歼-20等主力战机目前或正处产能攀升阶段。歼20使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从第三代跨越至第四代,其成熟经验积累有望缩短我国新型战机研制周期。
(2)航天发射有望维持高位
在航天领域,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测控系统和数据传输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振动、冲击、温度、噪声、热流、压力等参数的测量需要也呈现指数增加。
近几年,我国及国际航天发射任务频繁。2018年以来,我国每年航天发射次数明显增长。2018年和2019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分别为39次和34次,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航天发射39次,仅次于美国44次航天发射;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突破性增长至55次,发射次数再次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达到64发,同比增长16%,刷新我国航天发射记录。
2023年计划航天发射近70次,有望再次刷新记录。2023年1月18日,航天科技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指出,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计划安排6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中国全年计划实施近70次宇航发射,有望再次刷新纪录。
(3)地面装备向智能化发展推动传感器需求增长
从2023年阿布扎比防务展可以看出,地面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快速迈进。2023年阿布扎比防务展上,法国VBL Mk3 4×4反坦克装甲车、反坦克型“堡垒”Mk2 4×4装甲车、阿联酋斯特雷特集团新型轮式装甲车、安装S-KAPS防护系统的Ajban Mk2装甲车、韩国现代罗特姆公司K2主战坦克的新改进版比例模型K2ME等地面装备参展,此外,防务展还展出了装有“猎人”2S巡飞弹的Type-X型战斗机器人、EDGE推出“天空盾牌”反无人机系统、北方工业VU-T10无人战车等先进装备,地面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快速迈进。
传感器是实现战场态势感知,实现装备智能化的关键。战场态势感知主要由传感器节点、信息处理节点以及指控节点组成。在整个态势感知的环节中,态势信息的获取是感知的前提。采用多传感器组网,同时提升传感器自身捕获信息的能力,并对多个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融合,是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关键。
3.3 工业领域传感器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厂商有望受益于国产化率提升
我国工业领域传感器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替代是国内工业传感器发展的重要驱动。工业领域,高可靠性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工业自动化等细分领域,在环境条件监测、工业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冶金工业等领域均具有规模优势。
(1)工程机械:国内厂商徐工、三一重工等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领先。工程机械中,传感器具有监测车辆状态的功能,包括温度、压力、发动机转速、滤芯等。英国KHL集团发布了2023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榜单显示,上榜的50家工程机械主机制造商2022年销售总额2306亿美元,较2021年略降0.4%。中国企业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柳工分别位列榜单第3、第5、第12和第17,市场份额分别为5.8%、5.2%、2.7%和1.7%。
(2)轨道交通:我国高铁里程4.2万公里,建成世界最大高速铁路网。截至2022年底,全国高铁营业里程4.2万公里。新时代十年,全国高铁里程增长351%,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2023年,国家铁路预计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
(3)冶金工业:我国冶金行业快速发展,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根据冶金信息装备网,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10.1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18.79亿吨的54%,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钢铁行业在生产效率、能耗、高级产品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该政策指出要围绕钢铁行业智能工厂建设,制定工厂设计与数字化交付等规范标准,钢铁行业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当前传感器国产化率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目前,美国、德国、日本传感器发展规模和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市场份额合计占到近七成。与全世界生产的超过2万种产品品种相比,中国国内仅能生产其中的约1/3。
公司在工业领域传感器国产替代方面具有先行优势。公司在工业领域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丹佛斯、德鲁克等国外厂商,以及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康宇测控仪器仪表工程有限公司等国内厂商。在工程机械领域,公司为郑煤机智能化综采全工作面的所需设备,包含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乳化液泵站供液系统等,提供全套高可靠性传感器解决方案;为三一集团、徐工集团进行高可靠性压力、加速度等传感器的研发与配套,加速了相应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在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参与了和谐号、复兴号等高铁动车的传感器国产化配套。在冶金领域,公司产品已被应用于宝武集团、建龙集团等企业的冶炼设备健康监测系统。
3.4 公司产品受核心客户认可,同类产品客户采购份额超50%
产品份额占比高,体现公司产品受到客户认可。根据公司招股书,客户A01是公司当前主要客户之一,2019-2021年和2022H1,公司对客户A01销售收入分别为2236.04万元、1755.13万元、6244.18万元和4250.73万元,分别占公司全年营收的17.17%、11.26%、27.58%和32.29%。
A01是我国重要的军用飞机研发生产基地,负责我国主力战斗机的研制,自成立以来共研制了多种型号数千架战斗机。公司为A01配套压力、温湿度等高可靠性传感器,用于以X系列装备、Y系列装备为代表的机型,以及多型号新型无人机、战斗机,且在配套中占A01所采购同类产品的份额超50%,公司是A01同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下游客户大额订单采购,2022年末合同负债金额2782万元。2021年,公司收到A01的合同预付款6087.11万元,扣除增值税后计入合同负债5386.82万元。2021年末,公司合同负债金额5842.47万元,较2020年末增长5279.67万元。2022年末,公司尚有合同负债2782.21万元,预计将对公司2023年业绩起到较强支撑。
四
盈利预测
高华科技以高可靠性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制、生产、销售为主业,业务涵盖军用领域和工业领域。在军用领域,传感器是实现武器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关键,随着我国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及下游需求将不断增长。公司成立以来,军用领域市场持续拓展,从为装甲车辆、航空机载配套军用传感器,到为载人航天工程、为多型号长征系列火箭及新一代战机配套传感器,2020年起为运输机提供机轮胎压监测系统。公司有望受益于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对传感器需求的增长,此外,持续的市场拓展能力有望加速公司成长。
在工业领域,国内市场传感器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预计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与全世界生产的超过2万种产品品种相比,中国国内仅能生产其中的约1/3,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公司产品配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并为冶金领域提供设备健康监测及远程运维服务,具有一定的先行优势。国际头部厂商泰科电子2022年传感器业务收入11.10亿美元,对标国际头部厂商,公司成长空间广阔。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21、1.57和1.95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估值为46、35、28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军品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工业领域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产品降价或原材料成本上涨超出预期等。
证券研究报告《中邮证券-高华科技(688539):高可靠传感器供应商业务上下游延伸,军民双轮驱动成长空间广阔》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6月11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分析师:鲍学博 SAC编号:S1340523020002
研究助理:马强 SAC编号:S1340123030011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也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审慎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表明其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中邮证券不对使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